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布展方案

   2009-01-15 1206

 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展区分地上环廊展区及下沉式展区两部分。

  一、 地上环廊展区

  (一)展示形式

  以文字说明、图片、实物、文物标本等形式,展示人类演进史、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、水洞沟文化遗址等内容。

  (二)展示空间布局

  以地上环廊展区的地面宽度、墙壁长度为基数,计算并提出整个环廊展区的展示空间布局方案:

  展线长度:120米。

  展线高度:3米。

  地面宽度:8米。其中,墙体展柜占地面宽1.4米,柜外展台1米,其余为游客通道。

  墙体展柜高2.9米。展柜内展台高1.2米,以上分两层,每层20厘米。展柜内贴墙展版高度在分层展台之上1.3米。

  (三)展示内容

  按遗址博物馆地上环廊120米展线的顺序设计为前言、人类演化史、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、宁夏水洞沟文化遗址、结束语等5个单元。

  1.前言

  2.人类演化史

  以文字说明、图表、图片及世界各地出土的猿人(直立人)、早期智人、晚期智人、现代人头盖骨化石标本复制品,展示人类从270万年至1万年的演化历史。并将水洞沟人在人类演化进程中所处的时段编入相关图表、图片中,予以重点显示。

  3.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

  ①以图版、图表的形式展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状况。

  ② 以文字图版形式,概括地介绍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其发展序列。

  ③ 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简介。

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有33处(见“附件”)。拟展示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10—12处(名单待定)。展示陈列的形式有遗址照片、介绍文字、发掘出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、石制品、装饰品、骨器等文物标本。

  4.中国宁夏水洞沟遗址

  按展线顺序设计为水洞沟遗址简介、水洞沟地理概况、水洞地质构造、水洞沟的古环境特征、水洞沟遗址分布图、水洞沟的五次发掘、水洞沟遗址发掘成果展示、水洞沟人迁徙假说、水洞沟遗址研究、水洞沟遗址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10个单元:

  (1) 水洞沟遗址简介

  (2) 水洞沟地理概况

  (3) 水洞地质构造

  (4) 水洞沟的古环境特征

  (5) 水洞沟遗址分布图

  (6) 水洞沟的五次发掘

  第一次发掘(1923年)

  第二次发掘(1960年)

  第三次发掘(1963年)

  第四次发掘(1980年)

  第五次发掘(2003年-2007年)

  2003年度发掘

  2004年度发掘

  2005年度发掘

  2007年度发掘

  (7) 水洞沟遗址发掘成果展示

  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成果有古脊椎动物化石、石器材料、石制品、装饰品、骨器、烧土(灰烬)、烧石等7大类。

  古脊椎动物化石

  展示普氏羚羊、野驴、普氏野马、披毛犀、牛、鬣狗、鸵鸟等化石仿制品,并配以这些动物的图片及文字说明。

  石器材料

  展示水洞沟史前人类用于制作石器的材料,并配以文字说明。根据出土的石制品研究,水洞沟用于石器制作的材料共8类。在水洞沟地区的每类石器材料标本采集3—5块,进行展示。其中有:

  白云岩(5块)、石英岩(4块)、石英砂岩(4块)、变质岩(3块)、硅质灰岩(4块)、砾石(5块)、燧石(3块)、玛瑙石(3块)等。

  石制品

  水洞沟石制品分为“普通石制品”和“细石器制品”两大类。在“普通石制品”和“细石器制品”中,又各分为“毛坯”和“工具”两类。

  “普通石制品”毛坯4类9种,工具11类21种;“细石器制品”毛坯4类10种,工具7类12种。每类石制品按品种选取标本2-4块,共约172块左右。配以石制品的名称标签,注明出土、采集地点和时间,进行陈列展示。

  普通石制品

  毛坯:石核(石叶型、普通型、勒瓦娄哇型、碎块)、石叶(完整、近端、中端、远端)、羽冠石叶、石片。共4类9种,每种标本选取2—4块,约18—36块。

  工具:尖状器、端刮器、边刮器(单直刃、单凸刃、单凹刃;双直刃、双凸刃、双凹刃;直凸刃直凹刃;凸凹刃;聚汇刃)、凹缺器(克拉克当型、标准型)、锯齿刃器、厚背石刀、雕刻器、钻具、砍斫器、石锤、磨石。共11类21种,每种标本选取2—4块,约22—84块。

  细石器制品

  毛坯:石核(石叶型、普通型、勒瓦娄哇型、碎块)、石叶(完整、近端、中端、远端)、羽冠石叶、石片。共4类10种,每种标本选取2—4块,约20—40块。

  工具:箭头、端刮器、边刮器(单直刃、单凸刃;双直刃;直凹刃;聚汇刃)、凹缺器(克拉克当型、标准型)、锯齿刃器、雕刻器、钻具。共7类12种,每种标本选取2—4块,约24—48块。

  石制装饰品

  材料:鸵鸟蛋皮化石、玛瑙石。

  装饰品:环状装饰品、石珠。

  配以装饰品的名称标签,注明出土或采集地点和时间,进行陈列展示。

  骨器

 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骨器有骨锥等,配以骨器的名称标签,注明出土地点和时间,进行陈列展示,

  烧土、灰烬

 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烧土和灰烬,是史前人类生活的见证。进行实物陈列时,配以烧土、灰烬出土地点的图片及包括出土地点和时间的文字说明,从一个侧面展示水洞沟人的生活状况。

  烧石

  在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1.2万年的地层上,出土了数以千计的“烧石”。选取8—10块烧石标本进行陈列展示。配以名称标签,注明出土地点、时间,并以简洁的文字说明这些用火烧过的石头的功能和用途。

  (8)陈列品的来源

 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品,包括中国旧石器时代10—12个重要遗址出土的成果标本和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成果标本两部分。计有古脊椎动物化石(包括古人类头盖骨化石)、石器材料、石制品、装饰品、骨器、烧土(灰烬)、烧石等7大类近320件。分别收藏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及10几个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所在地的文物考古部门。全部利用文物原件进行陈列展示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根据博物馆陈列的一般规律,复制和仿制文物是可以的。因此,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展品,拟通过有关部门的受赠、征集、租借、复制、仿制、采集等多渠道解决。具体品种、数量和收集方法另行确定。

  (9) 水洞沟人迁徙假说

  (10) 水洞沟遗址研究

  水洞沟遗址与文化名人(对水洞沟遗址的发现、

  发掘、研究、保护、开发做出贡献的名人):德日进、桑志华、步日耶、裴文中、贾兰坡、刘东生、李炎贤、黄慰文、张森水、袁宝印、周昆叔、侯亚梅、高 星、钟 侃、张国典、董居安、王惠民、王亚伟等。

  在“水洞沟遗址与文化名人”栏目中,对水洞沟遗址的发现、发掘、研究、保护、开发做出贡献的人物,拟以照片(工作照)配生平事迹简介的方式进行展示。有关于水洞沟遗址研究著作、论文和语录的,采取展柜、展版的方式展示其出版物、手稿或与水洞沟遗址发现、发掘、研究有关的实物、遗物。

  (11)水洞沟人生产、生活场景展示

  地上环廊展区的最后一部分,是与下沉式展区相联系的、以系列雕塑形式复原水洞沟人三万年前的生产、生活场景,取名《家园》(暂名)。

  《家园》复原史前人类在狩猎、渔猎场地及石器制作场、营地、居落、洞穴等处,进行石器选材、石器制作、石器安装;狩猎、围猎、渔猎、采集、取火、火食;生育、娱乐、灾难、迁徙等13个生产、生活的活动场景。其中在地上环廊展区展陈的场景有《选材》、《制作》、《安装》、《狩猎》、《围猎》、《渔猎》、《采集》、《取火》、《火食》、《生育》等10个部分,在下沉式展区表现的场景有《娱乐》、《灾难》、《迁徙》等3个部分。

  在地上环廊展区的展墙上,设计制作水洞沟地面台地、湖泊、树林、草地等自然景观。其间布置狩猎、围猎场地、石器制作场、营地、居落、洞穴等人文景观。并以雕塑形式,复原史前人类在狩猎、渔猎场地及石器制作场、营地、居落、洞穴等处,进行石器选材、石器制作、石器安装;狩猎、围猎、渔猎、采集、取火、火食;生育等10个生产、生活的活动场景。

  人物塑像:石器选材人物4名(2男1女1男童)、石器制作3名(3男)、石器安装3名(2男1男童);狩猎7名(男)、渔猎2名(1男1女)、采集2名(女)、取火3名(1男2女)、火食3名(1男2女);生育3名(1男1女1婴儿)。

  塑像高度:男性成人1.6米,女性成人1.5米,儿童1.2米,婴儿0.5米。

  《家园》所使用的材料和整体色调

  黄胶泥、蒲毛、木龙骨,原砂土、干芦苇、干沙生植物、干树杆(带叶)、石头等。

  地上环廊展区的雕塑长廊,包括自然造景、人文场景、人物,以及芦苇、沙生植物、石头等表现环境的细部自然物构件,一律喷涂为黄泥土色调,不着其它颜色,以从整体上体现历史的厚重感。

  《家园》展示说明

  在地上环廊展区的每一组表现人物活动场景的雕塑前,树立标签式的说明牌,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大型雕塑《家园》所展示的内容。

  说明牌计有:《选材》、《制作》、《安装》、《狩猎》、《围猎》、《渔猎》、《采集》、《取火》、《火食》、《生育》等。使观众对这些人物活动场景所表现的主题一目了然。

  二、下沉式展区

  下沉式展区面积1044平方米,下沉部分高2.6米,下沉面距房顶高12米。在展区中间,拟以声光电及真人表演、游客参与的形式复原水洞沟人三万年前的娱乐嬉戏、灾难骤起、被迫迁徙等3个活动场景。

  设计制作水洞沟地面台地、湖泊、树林、草地等自然景观。其间布置狩猎、围猎场地、石器制作场、营地、居落、洞穴等场景。整个场景与地上环廊展区的场景是有联系的,但场面更为宏大。

  在上述场面背景下,《娱乐嬉戏》、《灾难骤起》、《被迫迁徙》等3个史前活动场景连续展开:

  8个史前青年男女先后出场,嬉戏在水洞沟地面台地上,跳起了欢快妙曼的原始舞蹈。围观的大人、小孩报以热烈的掌声,气氛欢欣、祥和。

  忽然,整个展馆上空灯光全部消失,雷声由远及近,伴之以刺眼的闪电,在雷电交加中,暴雨大作,势如瓢泼。跳舞的青年男女、围观的老人小孩,惊吓得四处奔跑。大地,开始在风声、雷声、雨声和闪电的交织中有轻微的晃动。

  余光之中,隐约可见湖泊中的水越涨越高。终于,山洪暴发了,愤怒的洪水一泻千丈,催枯拉朽,势如奔马。野鹿、野牛、野驴等史前动物四处逃窜,从游客头上跃过;大树被折断了,巨大的石头滚下来了,直向游客冲过……。

  地动天摇,电闪雷鸣,一切都在毁灭中。晃动和突然倾斜的地面,令所有在场的游客大惊失色,有难逃此劫的真实体验。

  风,渐渐小了;雨,慢慢停了;水,渐渐落了……,天也亮了,一切都恢复到了从前。史前的水洞沟人,扶老携幼,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世代代追求幸福的家园。他们不时地回头张望着不忍离去的水洞沟,踏上了艰难的迁徙、游牧路程,去寻找新的快乐家园,慢慢地、慢慢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。

  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

 
 
更多>同类旅游资讯